(1)EY調查:採行AI的腳步快過治理,但長字輩主管的風險意識還是頗低
這是2025年6月4日刊出的"EY survey: AI adoption outpaces governance as risk awareness among the C-suite remains low",介紹EY最近的調查。重點有:
*僅三分的一的公司會對當前的AI模型有負責任的控制,但近四分之三已將AI納入全組織的措施
*平均有一半長字輩主管跟消費者一樣擔心負責任的AI原則
*執行長對於AI風險之擔憂,高過其他高階經理人
EY公布了Responsible AI Pulse調查結果,顯示了長字輩主管對其AI系統及當前治理控制水準之間的巨大落差。
72%的高階經理人說,組織在所有措施上都有「整合且擴大的AI」,99%至少還在此過程之中,但僅三分之一公司有實施遵守EY負責任AI架構內所有面向的適當協議。
這份研究是評估企業如何覺知、整合負責任AI實務進入其營運模式、決策流程和創新策略之系列的第一份。此見解是在2025年三至四月間從21個國家、975位高階經理人蒐集而來。
63%的長字輩經理人認為,他們與消費者對AI的認知及使用相當一致。但是,這與EY最近的AI Sentiment Index Study相當不同:該調查發現消費者比起受訪高階經理人的憂慮平均多出一倍。
擔心的領域包括:組織無法為負面的AI使用負起責任(58%的消費者、23%的高階經理人);組織未遵守AI政策與規定(52%的消費者、23%的高階經理人)。雖然某些領域一般來說已有共識,比如使用AI將固定任務自動化(63%的消費者、57%的高階經理人),以及簡化需要技術或學術訓練的任務(67%的消費者、59%的高階經理人),但是在關鍵領域還是有明顯差異,需要領導人加以解決。
該調查還有其他的發現:
*相較於長字輩主管和消費者間態度的落差,執行長的落差小一些
在長字輩主管之間,執行長顯現出更高的懷疑與注意,而且一直都比較不會稱其組織有強健的AI控制。僅18%的執行長說,組織對AI公平與偏見有強健的控制,而長字輩主管平均為33%。除此之外,僅14%的執行長相信AI系統運作符合規範,而長字輩主管是29%。
執行長對負責任AI原則的憂慮度平均是38%,低於消費者平均的53%,但高於其他董事會成員的23至28%。
*治理落後於創新
雖然高階經理人完全投入技術潛能,但有一半承認,為當前AI技術發展治理架構是一項挑戰,而且他們的架構對下一代AI技術還沒做好準備。然而,至少人們認識到這一點了,有50%的組織對這些新AI技術所帶來的風險與挑戰,明顯擴大了投資治理架構之發展。
*未來的AI採用計畫快過風險意識
幾乎所有長字輩經理人預期會在未來一年內使用新AI技術。雖然76%受訪公司現在正在或計畫在未來一年內使用代理AI,但僅56%知道相關風險。在其他新領域間存在更大的落差(包括綜合性資料生成),其中88%正在使用該技術、但僅55%有意識到風險。
完整報告瀏覽:https://www.ey.com/en_nl/insights/ai/how-responsible-ai-can-unlock-your-competitive-edge
(2)AI與網路安全對董事會組成的演變
"The Evolving Role of AI and Cybersecurity in Board Composition"是Kaley Childs Karaffa與Rita Scroggin寫、2025年6月5日在Nasdaq刊載的文章。
Nasdaq的2024 Global Governance Pulse調查顯示:AI與網路安全技能,對於董事會追求多元化、強化其組成以及策略地連結到AI和其他科技採行而言,最重要的領域。
技術現在被視為是董事會成員的一項核心技能,就跟以往的財務敏銳度一樣。現在越來越需要更深思熟慮、積極的技術監督,藉此董事才可確定公司技術方向和影響上的潛在落差及機會。
董事會層級深入瞭解技術,可幫助公司:
*負責任地整合新技術。具技術背景的董事會成員可協助高階領導團隊決定—如何審慎投資,並實現技術力以提高營運效率、更瞭解客戶資料與行為,還有發覺未預期到的市場機會。董事會成員若有此敏銳力,就可擴大分析以確保整個公司的技術整合與轉譯,如此或許可在更多的機會裡找到新目標。
*維持市場競爭力。熟知技術的董事會成員,可藉由推動負責任、透明、道德、信任和及時的AI與技術採行,協助公司面向未來。他們亦可倡導數位投資所需的能力,確保公司安全地掌握其產業、並領先市場變動或顛覆。重要的是,董事會有受託義務要平衡:優化技術進步,同時不會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強化風險管理措施。網路安全曾被視為是IT問題,但因為監理要求董事會監督、試圖竊取敏感資料的社交工程與網路釣魚行為越來越普遍、會影響到所有層級的人員,進而成為全公司的責任。
公司若過慢採用AI,可能會有錯過營運改善、新營收的機會。同時,公司若能利用技術發展和採用新想法,那就可能更能夠實現企業成長。這需要重視創新的企業文化與治理結構。
不過更大的風險就是毫不在意。董事會若沒有要求技術敏銳,就可能會有這樣的風險—公司無法成為產業領導者,變得落後。雖然數位轉型是持續的過程,但最近技術顛覆的速度在加快,未能創新的公司會有全面落後的風險。
要縮短技術知識的落差,可以先從真誠評估這些事項開始—當前董事會組成與公司和市場變動一致的程度如何。為了協助董事會開始評估流程,可以考慮下述事項:
*評估當前董事會能力與落差。這或許是一個好機會重新審視董事會繼任措施,並鎖定有正確核心技能的新董事會候選人。
*確定在技術領導職方面有實際經驗的董事會候選人,在做這件事時不要害怕會徹底顛覆董事會的組成。比如,現代董事會納入資訊長、技術長、資安長、風險長、營運長、策略長及其他面對過重大數位轉型的高階經理人,並不少見。這些人選不僅瞭解技術,也知道對營運模式、客戶議合,以及營運韌性會有什麼影響。
*確保董事理解企業語言正在轉變。雖然財務背景過去曾是董事會成員的基本條件,但技術敏銳度現在同樣重要。董事會成員應該精通技術、具備資料安全、資料保密以及AI的基本知識,並瞭解他們的技術轉變會如何影響到公司及產業。
資料來源:https://www.nasdaq.com/articles/the-evolving-role-of-ai-and-cybersecurity-in-board-composition
(3)網路風險現在是全球公司最主要的名譽風險
這是2025年6月6日在Asia Insurance Review刊載的調查。
WTW在2025年五月公布了Global Reputational Risk Readiness Survey 2024/25,這次訪問了500位全球高階經理人,執行時間是2024年九月至十月,產業遍及零售、製造、休閒、住宿、運輸、NGO與慈善的100家公司。國籍包括歐洲、亞太、美洲以及非洲。
這次第三份的全球調查,看到了企業最在意的風險因素—網路安全首次領先於ESG,成為影響聲譽最大的風險因素。
對變動中風險局勢的回應,企業會視具體狀況靈敏地評估風險,而且如果他們對其活動或組織有信心的話,會願意接受更高程度的風險。
這次的結果確定了2023年已看到的趨勢,即財務與業務更涉入聲譽管理的決策,反應了領導性企業的焦點轉移—從將管理聲譽視為品牌功能,轉變視為風險(營運與財務)。
調查結果發現,網路攻擊是第一大聲譽風險,有65%的受訪者稱其為最主要的聲譽風險因素,這是2023年前次調查以來最大的改變—當時只有24%如此聲稱。地緣緊張和不穩定會加劇網路風險,造成更頻繁、複雜的攻擊。
ESG問題持續成長,有64%說環境問題是最主要的聲譽風險,高於2023年的52%。治理(56%)與社會影響(47%)也有所提高,成為了聲譽風險因素。儘管對ESG議程有強烈反對,但很多司法管轄區仍持續提高監管,拉高了聲譽方面的擔憂。
86%受訪者說,他們有正式流程以評估和管理聲譽風險,而22%說會連結到關鍵績效指標(KPIs),高於2023年的14%。
有57%說,如果他們感覺活動或組織適合其企業的話,聲譽風險胃納就會高,同時有69%會以具體狀況來看待聲譽的風險胃納。
這一年危機團隊也越來越強壯。在最新調查裡,87%說有正式團隊以共同訓練和回應付面公眾事件,有34%說這會連結到KPIs,高於2023年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