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iligent稱亞洲股東行動主義創紀錄新高,推動公司治理改革
Diligent在2025年 5月 27日報導,亞洲股東行動主義達歷史新高,2023至2024年間有超過200家公司被鎖定,高於2021年的134家,這反映公司治理和股東參與在整個亞太區漸趨重要。Diligent發布的《Diligent 市場情報:2025年亞洲股東行動主義》(Diligent Market Intelligence: Shareholder Activism in Asia 2025)報告,對該區主要行動主義趨勢提供全面分析。
根據該報告,日本已崛起為廣大亞洲市場最活躍的力量,2024年行動主義者提出了108項倡議,比2018年增加74%。儘管2025年第一季市場動盪突然改變了全球許多其他市場的路線,但日本很大程度與此類動盪絕緣,在三個月期間發起了19個新倡議。
南韓也是行動主義者忙碌的市場,2024年有78項公開倡議,很多人認為這一年是分水嶺。較2018年16項以及2019年僅8項倡議明顯增加,儘管2025年第一季變動的政治局勢似乎對整體活動有所影響。
Diligent Market Intelligence的總編輯Josh Black說:「各國政府優先重視公司治理改革以及行動主義者壯大其團隊來利用新興機會持續點燃對亞洲市場的興趣。在日本,儘管地緣政治緊張和其他不利因素,但主要關注國內市場意味行動主義者持續蓬勃發展。」
該報告也為關注亞洲的董事會和投資人查考了該注意的其他三個主題:
治理改革:行動主義者首要事項
提升治理和相關揭露是在亞洲運作的行動主義者優先關注領域。2025年前三個月,日本公司提出17個這類需求,南韓則是16個。
行動主義者場景中的關鍵參與者
專注於日本的Strategic Capital在Diligent Market Intelligence的專案觀察名單中被評為區域內為首的行動主義者,其次是在南韓營運的Align Partners Capital Management。並列第三的則是香港的Oasis Management Company與Dalton Investments,兩家都關注日本市場。
新興市場行動主義抬頭
隨著亞洲持續吸引外國投資人注意,香港已成為區域內第三活躍的市場,2024年公開倡議的數量達到高峰。新加坡去年也見到活動高峰。在此期間任命或解任人員的需求是兩地最常見的項目。
要下載Diligent Market Intelligence報告全文,可至:https://www.diligent.com/resources/research/ActivismAsia2025
(2)CGS International:東協對齊ESG的指數表現優於傳統基準
The Business Times在2025年 5月 25日報導,根據金融服務供應商CGS International最近的報告稱,根據環境、社會與治理(ESG)實務篩選而出的股票市場指數(包含東南亞公司),績效往往優於傳統基準。
報告指出,這顯示東協公司可以從強勁的ESG績效獲得溢價(不論是透過更高的估值、更低的資本成本或更好的投資人情緒) 已經成熟為結構性訊號,而非暫時的復甦。
該報告發現,在2022年五月至2025年五月期間,ESG對齊指數(ESG-aligned index ) FTSE4Good Asean 5的年化報酬率為5.1%,而FTSE Asean All-Share Index的超額報酬(alpha)則達到3.6%。
照樣,FTSE4Good Bursa Malaysia同期的年化報酬率為3.5%,績效比FTSE Bursa Malaysia EMAS指數高出0.4%。
該報告稱:「這暗示ESG的動能不再是落後式的追趕。現在它是風險調整後超額報酬(alpha)的一項可重複發生的來源,特別是將其納入資本配置決策的時候。」
ESG演出者與落後者
東協的監理動能(比如強制性永續報導要求的數目不斷增加及ESG評分系統透明度更高)正導引投資人對上場演出ESG者給予結構性定價並且處罰落後者,當成其東協策略的一環。
研究顯示,在幾個市場為期三年低ESG風險的東協股票實現了正報酬。
以馬來西亞與泰國為例,具備明確ESG轉型路徑及持續揭露動能的公司優於該國指數。在這些市場的機構投資人也表達越來越偏好與永續對齊的資產組合來防範市場下跌以及監管與有利主題的結構性曝險(structural exposure)。
照樣,ESG績效不佳現在帶來明顯的商業和財務後果。該報告指出,馬來西亞、越南與印尼的公司因違反勞工及環境規範而遭遇進口禁令,並被排除於全球供應鏈之外。
除聲譽風險外,存在ESG爭議的公司還面對資本市場的懲罰,因為他們必須應付債券定價中更高的風險溢價並且獲得ESG相關貸款的管道較少。
隨著印尼當地監理機關試圖強制把ESG納入信用風險評估,以及從今年起菲律賓銀行必須報告與ESG相關的資本配置,ESG落後者的財務成本上升將難以避免。
報告說:「透過市場機制與機構標準,未比照的成本將會被迫計入。一度被忽略的永續性盲點如今正被計入貿易和資本成本。」
報告還說:「此轉變重申ESG溢價是透過改善資料品質、風險調整後的績效以及對齊投資人。ESG一度由於信號忠實度不足而被忽視,但如今可信賴的轉型及受監理支持的揭露使得該溢價被計入。」
東協公司也不只是採納ESG策略達到遵循基本揭露,還利用ESG來區分其營運模式,並深化投資人參與。
例如,印尼的中亞銀行(Bank Central Asia)就按ESG原則調校了信用分配,排除涉及非永續產業的借款人,並在2024年中把綠色貸款組合比例增加到全體貸款的23%。
報告說:「ESG現在正引領資本配置決策、重塑事業組合,並為尋求韌性和符合轉型的長期投資人提供能見度。如此從報導轉變到重新定位,強化了ESG alpha理論,特別是監理風險高且利害關係人敏感的產業。」
將ESG整納入股權配置
除了包含支持性監管之外,過去三年期間ESG投資這種逐漸重新定位的結果從起初被視為一種結構性配置主題的專門方法到機構資產所有人逐漸將ESG納入委任授權,並根據ESG轉型重新平衡股權配置。
馬來西亞的退休基金—雇員公積金(Employees Provident Fund)、新加坡的國家投資機構淡馬錫(Temasek),以及泰國政府退休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Fund)已經主動將其投資組合向ESG改善者(ESG improvers)傾斜。
配置決策越來越依據ESG軌跡訊號,尤其是與氣候報導升級、治理救濟以及特定產業政策回應的訊號。這些趨勢突顯了實務上的轉變—ESG動能不再只是夢寐以求,而是已經納入主動性資本配置決策中。
報告稱:「投資人行為與監理結構之合流確保了ESG在全球資本市場中仍是一個生根、可信的主題。這些趨勢都為ESG整合後的投資組合創造結構性的有利趨勢,特別是覆蓋範圍不足、效率不佳的市場,這些市場對ESG動能的錯誤定價,從而可能產生超額報酬。」
因此,東協投資人應該將ESG整合視為是一種結構性訊號,用於強化選擇性並配置到既具轉型能見度又有估值空間的公司。
儘管東南亞的ESG動能越來越高,但報告也強調一些要注意的風險。
這些包括整個區域不一致的揭露與監理分歧;表面上的遵循;落實ESG策略時的執行落差;以及由於方法論改變所造成的ESG評分不穩定。
(3)南韓外部董事制度因缺乏商業專業知識而受到究察
The Korea Bizwire在2025年 5月 8日報導,有一項新研究引起外界關切南韓上市公司有限的外部董事多元性和專業知識,警告與全球標準相比,外部董事高度集中在學術界和公部門可能正在破壞公司治理。
根據一份5月6日大韓工商總會(Korea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KCCI)公布的報告,2024年南韓上市公司有50%的外部董事來自於學術界(36%)與政府(14%)背景。相對地,僅15%以前是公司高階經理人。
這與比如美國及日本的主要市場形成鮮明對比。在標準普爾500(S&P 500)與日經225(Nikkei 225)指數的公司中,超過一半的外部董事具高階經理人經驗(美國是72%而日本是52%),然而學術背景者分別僅佔8%與12%。
KCCI認為把南韓扭曲的董事會組成大多歸咎於《公平交易法(Fair Trade Act)》當中一項獨特殊反托拉斯法規,它自動將外部董事個人的公司歸類為公司集團的從屬企業,除非經官方豁免。這阻卻了企業家和公司專業人士擔任外部董事,特別是那些計畫要建立自己公司者。
在160位接受調查的外部董事中,33.1%說他們計畫在任期中或結束後創辦個人事業,其中37.7%打算辭職,原由是被認定為從屬企業的風險。
KCCI在聲明中說:「在其他先進經濟體並不存在這種監理怪談,這就是為何我們看到在國外通曉商業的董事比例較高。缺乏管理和產業專業知識,不只威脅治理品質,還有董事會獨立性。」
儘管外界批評南韓的外部董事不過是扮演「橡皮圖章」,84.4%的受訪者說他們會參與董事會議程項目的事前審議討論,而55.6%宣稱,當他們對特定問題感到不安時,會表達有條件同意。
據報導獨立性隨時間經過已有改善。根據經濟改革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Reform)的數據,藉著過去受雇、業務關係或教育網絡與公司之前有關係的董事比例,從2006年的37.5%降至2024年的16.4%。
當問及需要哪些改革時,董事優先考慮政府發行的指導方針以強化董事能力(45.0%)、謹慎地擴大法律責任(28.8%)以及放寬當前反托拉斯和任期相關的限制(26.2%)。
關於規劃中的《商業法(Commercial Act)》欲擴大董事的受託義務至包含股東,61.9%偏好更彈性的方法,比如柔性法規、自律,或者對《資本市場法》進行目標式的修改。
KCCI的研究部主管Kang Seok-gu說:「在今日波動的全球環境下,我們必須看待外部董事不僅僅是監控者,還是決策時的策略伙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