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Translate

2024年11月4日 星期一

看不見的顧問與永續報告撰寫之問題-2024/11/04

這篇由Hendri Yulius Wijaya與Kate Macdonald合寫的"‘Invisible’ consultants help companies write sustainability reports. Here’s why that’s a problem",在2024年4月29日刊載於The Conversation網站。隨著ESG與永續議題廣為人知、越來越多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對於漂綠,現在我們認識得越來越多了,以下來分享一些內容。

ESG報告說明了公司活動的正負面效應,以及回應措施。

公司會在自己的文件中公佈這些報告內容。但是經常會聘用外部顧問,在蒐集資料和撰寫報告上扮演看不見的角色,讓公眾更易於閱讀。

讓這些報告獲獨立的評估(亦即外部確信),全世界很多監理機關尚未要求這件事。因此,可能讓公司有「漂綠」的機會。

漂綠是僅向公眾揭露,讓公司「看起來永續」的資訊而已。或者僅報導光明面的資訊,而排除不討喜的。

對大型上市公司揭露社會和環境績效,監理是越來越嚴格,特別是在歐洲和亞太兩區。在澳洲,此報導是自願性的,但是很廣。有98%這麼多的澳洲頂尖公司,去年已公佈了永續報告。顧問公司也快速擴張其業務,抓住這個市場機會。

顧問公司會藉由提供企業一系列的架構與論述,證明自己專業的正當性。這些涵蓋了落實永續措施之效益,以及展現他們可如何增進獲利。

但是使用這些顧問公司也招致了嚴重的批評。

其中一個批評就是,顧問公司持續和一些高污染的大公司合作(比如石油與天然氣業),實際上是破壞他們的永續服務。

另一個是,顧問公司對永續的貢獻很大程度是表面的。公司與他們的互動容易流於表面—或許出自於不良動機來達成某些全球標準,或打造他們是負責任企業的形象。

為了適當審視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認知到:當永續報告成為目的、且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時,可能會引發外部顧問及公司之間的權力失衡。

這個態度,與帶動公司有意義轉變的持續性衡量與揭露策略,形成強烈對比。

首先,在如此看待報告的狹隘角度下,顧問只會被當成外包商—他們受雇來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報告。但這限制了他們全面瞭解公司。顧問必須仰賴公司提供的資料寫報告,這可能會過份簡化、空泛,好讓報告快速撰寫。

而他們要完成報告所交談的對象,也是公司挑選過的。在吃緊的時限下,很難做出什麼有意義的資料分析。

其次,在實務上,「報導」通常實際上意味「選擇應該、或不應該對公眾公佈的資訊」。而報告是受到公司管理階層深入審視過的,管理階層最終能決定報告要包括什麼內容。

第三,需遵守某些規定和標準的壓力,會讓公司變得短視。顧問的任務是確保公司滿足報導要求。但若這就是最主要的動機,那麼資訊就只是表面、缺乏脈絡的。

這需要更深入的脈絡分析,以陳述原始數字背後的意義,包括公司挑戰、改善目標以及向前的路徑。

資料來源:https://theconversation.com/invisible-consultants-help-companies-write-sustainability-reports-heres-why-thats-a-problem-22809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關於新任薪酬委員的三點看法-2025/09/23

這篇"Hit the Ground Running"是Brant Shelor與Austin Vanbastelaer所寫、2025年5月29日在Directors and Boards網站刊出的文章。 薪酬委員會基本上是僅次於審計委員會第二活躍的委員會。薪酬...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