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由Carlos P. Gatmaitan所寫、2025年9月8日在Daily Tribune網站刊出的"Leading the risk management journey: A board director’s duty"的文章。以下分享一些內容。
現實突顯出了公司需要結構化、系統性及特別設計的風險管理架構(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RMF),這不是遵循行動,也不是公司治理與策略領導的重要工具。
在其核心部分,RMF是一個嚴謹的系統,以辨識、評估、減緩和監控風險。其目的是:保障企業價值同時實現機會。其目標不是避險(因為風險本就會帶來機會與創新),而是明智地管理,因此決定是在清楚明確下做的、韌性受到強化,以及組織會有信心地向前邁進。
完善建立的風險管理流程是:經過策略、財務、營運、技術和遵循面向的確認;受到可能性與影響所評估過的;有發展減緩策略;而且設計有監控系統。讓架構有效的條件,不是機制本身,而是領導人的承諾。強健的懂會會確保:風險監督納入治理。
董事會必須注意:運作完善的RMF之產出及結果。這就是致力完全落實的真實理由,將之轉化為可衡量的策略優勢。:
*更強的品牌價值與利害關係人信心—有嚴謹的風險實務的公司,會強化其聲譽和投資人信任。
*對抗災難與財務崩壞的韌性—破產、舞弊、監理處罰或網路攻擊,都可受到舒緩。
*更明確地執行策略—各部門之間更順暢地實行,避免顛覆。
*更合理的財務規劃—預算與資本配置都會反映風險暴露及成長優先順序,確保資源不會浪費同時增進韌性。
*營運的延續性—供應鏈、流程及關鍵系統能抵禦中斷、減少成本高昂的停機時間,並維持服務客戶水準。
*監理與治理可靠性—遵守監理機關,同時讓評等機構及投資人滿意,並增強董事會負責任管理者之聲譽。
*文化紀律及問責性—風險意識的文化會促進責任、警覺、道德經營,將治理納入日常決定的每個層面。
*競爭優勢—有效管理風險的公司,能夠更快行動、有信心地掌握機會,並且拉開與準備不足競爭者之間的距離。
對董事會而言,這個架構可保證—策略不只規劃過、還是受到保護的。對執行長,它會提供敏捷性以因應顛覆,但不會迷失方向。
資料來源:https://tribune.net.ph/2025/09/07/leading-the-risk-management-journey-a-board-directors-du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