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由Elke Hofmann、Vineet Hemrajani與Greig Schneider合寫的文章"Why Boards Over-Index on Experience When Choosing a CEO (and What to Do About It)",2025年9月11日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刊出。以下分享一些內容。
關於選任新執行長,風險頗高、存在很多變數要考慮,而很多董事對交接經驗不足(甚至沒有)。做錯這個決定會讓公司倒閉,沒有人想要跟做這種決定的董事會有關係。
他們的擔憂會讓董事會陷入一個以上的陷阱。
首先,他們要打安全牌。與其選擇看起來有風險的人,比如外部人或第一次當執行長的,董事會選有經驗的內部人、或經驗老道的外部人,因為選擇看起來防衛性較高。
第二,他們會選擇感覺抵抗力最小的路,選擇預設的內部繼任者:他們熟悉、且現任執行長也有投資的人。董事會會告訴自己,「已經做出承諾了」或「認識的魔鬼比較好。」當然,晉升內部人可以用很多理由證明這是對的:他們瞭解文化、有寶貴經驗,以及和關鍵利害關係人本就有關係,還有其他效益。
在眾多外部因素感覺不可預測、失控的時期裡,我們看到的第三個傾向就是,董事會成員(或許是無意間)想找他們認為可帶來可預測性的候選人。這就類似前述的「安全」路徑,但是根本原因不同:經驗較多感覺比較穩定。
規格(Spec)是關鍵
執行長的規格...是內部人選發展的指引、讓董事會對優先順序取得一致的工具,或許最重要的是,是衡量人選的標準。這個流程中的關鍵部分,獲得的注意經常過少。
創造規格
常看到董事會制定規格時無所不包,太多零碎的項目。結果是列了一份清單,而非明確的指引。
制定規格應該要嚴謹管理。應該要對董事會成員個別訪談,針對他們認為必要的事項取得坦誠的看法,並將發現予以綜整。雖然這些討論一般會顯現眾多有共識的領域,但也會看到意見分歧之處。最重要的是:盡早解決衝突,因為放任不管,在之後比較候選人時還會出現。
除此之外,作者建議董事會要採取額外的措施處理:Unlocking Leadership Mind Traps作者Jennifer Garvey Berge所稱的「在快速變動世界裡造成領導人犯錯的自然傾向」。這些陷阱包括:「想要單純的故事、我們認為自己是對的、我們只想要跟團體中的其他人好、堅持控制,以及不斷尋求保護和捍衛自己。」
董事會成員聚在一起就包括要開放地討論—他們自身的偏見與擔心是難以看見的,卻對決定有巨大影響,但這件事很少有人看到。審視並避免這些思考陷阱,可幫助董事會避免沒有幫助的模式,產出更好的成果。
良好規格包含的要素
*脈絡:董事會預期未來執行長會面對到的挑戰及機會之概要,包括策略、營運、人員方面的問題。你會想要董事會成員針對未來成功最重要的問題,產生共識。這通常要進行多次的促進式討論。
*經驗:理想的候選人要具備什麼經驗?比如,產業經驗重要嗎、還是背景完全不同更佳?...哪些經驗是「必備」,哪些是「有了也不錯」?哪些是執行長個人必須具備的,哪些是團隊裡有就好、或外部顧問有?搞清楚與定義這些領域很重要。
*領導能力:候選人從其經驗裡要建立什麼領導力?在這麼多都想要的技能裡,哪些對未來的執行長最為重要?比如,組織最需要的是傑出的策略師,還是營運高手,還是卓越的團隊領導人?很多規格的答案都是「以上皆是」,但這需要優先順序,以引導選擇及不可避免的權衡。
*特質:董事會對於他們尋找的領導人的「感覺」,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謙卑、自我意識不高),這與組織文化有關。特質部分是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潛力。關於持續成長的潛能,目標總是「盡可能」。像好奇心、勇氣與投入通常都是規格裡的指標。
候選人在執行長角色上成功的能力,需要仔細審視這些所有面向:高階經理人看到什麼、學到什麼、在經過證實後哪些做得好,以及有哪些跡象顯示—他們有信心某些領域在尚未證實之前就能調適並成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