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在2023年1月30日刊載於Business News Australia上的文章“ How to conduct an effective board assessment: a step-by-step guide“,簡要介紹了董事會評估的用意、步驟和注意事項。現在台灣越來越多公司開始委外作董事會評估,自評也很普遍,如果只是因應監理要求,還不是很全面、相信效益有限,如果更知道來龍去脈、量身訂做,與評估者坦誠互動及擬定評估後行動,一定能發揮效益。以下對該文做一些摘要介紹。
何為董事會評估?
一個深思熟慮的董事會會評估,是衡量董事會達成其責任、達到某些標準或目標的程度。它也讓董事會關注於長期策略、找出技能與功能上的落差(董事會技能矩陣就是要解決這個的),並對哪些有發揮效用的部分(更重要是無法發揮的)提供新的看法。
董事會自評不只是在董事會問卷打勾,看有無達成監理要求而已。它是以各種不同方式尋找資訊,真正瞭解董事會面對挑戰的能力及所做的準備。大多數董事會成員評估,會問以下的問題:
*組成、多元性與技能
*董事獨立性
*會議討論的品質
*接班計畫
*委員會責任
*董事會如何獲得資訊
*ESG目標是否達成
紐約證交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每年都要做一次自評。許多有影響力的投資人在要投資前,也會要求公司做董事會評估。以下是進行董事會評估典型的步驟:
1.列舉出董事會評估的流程
常見評估方法有:
*同儕評估
*個人評估
*董事會成員問卷(書面或口頭的)
最常見的董事會評估範本,是書面的董事會問卷。建議每年更新問卷,確保能反應組織當前環境,並確認已達成前一年的建議。
評估可由獨立的董事長/領導董事,或由第三方機構,做一對一的訪談。個人訪談允許後續提問的機會,讓董事深入回答細節。
2.任命董事會評估領導
下一步,就是指派誰來領導這個流程。某些組織會任命董事長領導。也有的偏好獨立第三方,讓評估不會有所偏差。
3.找出董事會評估的主題
確定問題是清楚、直接,而且關注於核心的董事會議物及監督功能。主題包括:
*長期策略、風險與財務績效
*董事會組成、結構與多元性
*公司的誠信、名譽及文化
*管理階層績效和接班計畫
提出的問題比如像:
*董事會如何處理內部衝突?
*如何讓會議資訊充分及有效?
*董事會是否重視多元觀點?
*董事會如何讓討論時有建設性的歧見?
*對董事會成員議合的方式,你會有什麼建議?
以下可協助你找到對董事會而言重大的評估主題:
*審視董事會成員的資格要求、公司治理指導方針、政策、委員會組織規程以及組織守則。
*確認會議文件,比如議程與會議記錄。
*確認股東對董事會角色、組成及監督的在意之處。
4.發出評估後的摘要
董事會評估後,要向股東或投資人揭露詳細的評估後摘要。為使未來評估更佳,詢問參與者這個過程的評價,以及如何使之更好。
5.與第三方合作
向第三方諮詢,讓這個過程沒有偏差。他們可以執行整個程序、發展評估問題、進行一對一訪談,並分析回饋意見。
獨立的顧問會讓評估客觀,因為他們沒有與組織、或董事會有任何關聯。此外,經驗充分的第三方會為整個過程帶來全新的觀點,以獲得更好的評估結果及改善的行動計畫。還有,董事或許對外部顧問更能敞開心胸談話。
董事會評估可由董事會成員自評、或由同儕評估完成,這兩種方法都在提名與治理委員會的職權範圍。評估過程可能也會涉及聘僱獨立的第三方、內部顧問或外部法務顧問,來強化整個過程。
聘第三方對履行董事會評估的好處是,董事會成員或許在流程中會感覺更安心,在保密的訪談中更願意提供更坦誠的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