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sset在2023年 8月14 日報導了:當提到永續,公司與投資人正面對著從相反方向打擊他們的雙重發展。
惠譽集團(Fitch Group)的評等機構Sustainable Fitch在其2023年第二季ESG趨勢報告中所提出,在2023年第二季有很多的進展,包括:
*隨ISSB標準快速採行,公司氣候相關與永續揭露的程度與品質將會提高。
*儘管監理疲勞會變得更顯著,但處於各自不同發展階段的大量分類法和其他監理主張,未來還會更多。
*以主權為名發行的債券在2023年上半維持穩定,由於利率升高使得亞太與美國公司緊縮開支,預計此趨勢會繼續下去。
關於ISSB標準,這些要素可能會影響到Sustainable Fitch的ESG評等評估的基本指標。
報告發現,「外界持續擔憂眾多分類法之間的交互運作。雖然我們預期市場最終會整合出一批基準的分類法,但還不清楚會出現什麼、以哪些特質為主。有助於轉型融資的要素,正成為亞洲新分類法的關鍵特質。」
光在亞洲,中國、南韓、日本、蒙古、印尼、馬來西亞,以及其他東協國家就訂有永續融資的分類法。澳洲、新加坡、香港、泰國與紐西蘭,其分類法也各處於不同階段。
關於公司與投資人在監理與遵循方面的疲勞,Fitch Ratings承認,部分是源自於監理機關與市場參與者促進永續金融並減少漂綠,而導致了監理提案的激增。
Sustainable Fitch指出,「根據我們的觀察,監理要求的提高也帶動了公司和投資人監理和遵循疲勞程度的升高。」
資料來源:https://www.theasset.com/article-esg/49749/esg-compliance-fatigue-rising-among-corporates
Human Resources在2023年8月9日報導,根據Heidrick & Struggles、Boston Consulting Group及INSEAD公司治理中心合作的調查,雖然董事會對永續議程的意識與接受度有顯著進步,但很多仍難以將永續完全整合到他們的公司策略之內。
他們在2023年初對879位來自於超過25個市場及19個國家的受訪者進行了調查,其中包括亞太(孟加拉、中國、印度、日本、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新加坡、越南)與大洋洲(澳洲與紐西蘭)。調查顯示,比起歐美同業,亞太與大洋洲的受訪者在朝向納入永續方面,能更有效地發現、認知以及回應。
該區域裡絕大多數(91%)受訪者部分或強烈同意:他們公司清楚瞭解長期趨勢會如何影響到公司的未來價值。
但是為何在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議程的意圖和優先性之間仍存在落差?董事會層級的能力挑戰及自稱缺乏專業知識,是報告認為的兩個原因。
資料顯示,有60%的亞太、79%的大洋洲受訪者說,他們的董事會清楚瞭解永續帶來的策略機會與風險。然而,僅24%的亞太、16%的大洋洲董事會成員回應說,他們有充足的知識可推動或指導永續議題的行動。
這些挑戰是全球的現象,儘管公司治理和責任之傳統各自不同,但與各區域與各資料顯示的一致。
此外,在亞太區,超過三分之一(37%)的受訪者說,在監督和提倡公司的永續策略上,沒有專任的永續負責人或部門。
另一方面,在永續的重要性與持續關注所需時間和精力之間的緊張,是一個長久問題。董事會成員對策略和經營考量上分歧的看法,使得永續策略在實務上難以執行。
有一半(50%)的大洋洲、62%的亞太受訪者相信,轉型的複雜性是遵循永續要求最主要的挑戰。
儘管對永續計畫和目標採取行動存在挑戰,但資料顯示,董事會的確花更多時間在評估策略和瞭解更大的趨勢。大多數的亞太(78%)和大洋洲(91%)受訪者會花適中到大量的時間,來評估公司的長期策略風險和機會。
雖然複雜,但為了完全將永續納入策略和董事會運作,該報告提出了一個清楚的前進途徑:
首先,董事會可藉由重新評估董事會之組成、確保商議時採取長期觀點,以及強化對問題的透明度(比如董事選任與評估),進一步強化治理。
其次,董事會可騰出時間深入審視:永續會如何影響企業,並深入瞭解相關問題,比如未來怎麼面對某些關鍵資源的匱乏,以及建立新生態系統而創造進步的機會。
第三,董事可親自建立強大的領導,包括藉由做出艱難、重大的決策,並在可能的情況下,為各利害關係人對爭議性問題的分歧架起橋樑,其範圍從平衡氣候風險與能源需求,到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的角色,再到企業在處理社會問題上的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