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Chosun Biz在2025年 8月 6日分析的報導。
最近南韓中小企業領導人老化現象加劇,快速延伸了「第三方」繼任的舉措。特別是與其交給小孩,不如透過併購方式交給外部人,作為替代性選項。
不過,不是每個個人都想出售公司。專家指出,要獲市場青睞,必須符合「成長潛能」標準。
根據南韓中小企業與新創企業部的2022 SME Succession Survey,中小製造業執行長年齡超過60歲的比例在過去十年間因人口結構增加了2.4倍,佔全體的三分之一。
當中小企業執行長變老,繼任需求也在上升。當下一代不願繼承公司,「第三方皆繼任」成為新選項。中小企業與新創企業部調查顯示,沒有讓計畫讓下一代繼任的公司裡,有33.3%說原因是「小孩不想繼承」。在採「第三方繼任方法」公司裡,29.2%公司選擇出售公司。
Deal Advisory at Samjeong Accounting Corporation 的執行總經理Jeong Hee-seok說,「由於大多數中小企業以製造業為主、很多都位於鄉村,故寧可出售公司讓下一代取得財產,而非讓他們經營企業的需求頗高。」
中小企業大多數的下一代通常是:去國外留學或攻讀MBA而進入金融或顧問業,因此對他們而言很難丟棄基礎、進入企業管理。
當創辦人想退休,但無下一代參與經營管理時,他們就會選擇透過併購來推動繼任。
然而,在併購市場想賣還不一定賣得掉。關鍵是「成長潛能」。由於大多數收購人是私募公司,因此他們偏好的是有獲利能力、成長潛能的公司。
一位併購專家強調,「由於私募公司會調整他們的收購標的以改進收益,以高價出售,故成長潛能是最重要的考量。」
這一點也適用於以策略投資人經營的大公司與中小企業。他們優先重視審視成長導向的公司,確保有新成長動能或快速進入新市場。
然而,沒有這麼多中小企業具高成長潛能。這是因為中小型製造業失去成長動能,難以維持第一代創業者的成長。他主張,「在市場上只有少數中小企業能保證成長潛能。」
資訊落差也是一個問題。大多數中小企業首次遇到併購,但因為對程序和方法缺乏知識而難以執行,縱使他們想要併購。
他們最終要尋求顧問機構處理併購,但是這也不容易。若交易成功,顧問機構要收取總額3至5%的佣金,因此他們通常偏好年營收不到300億韓元、獲利能力低的公司。
會計實務模糊,也是中小企業併購的重要阻礙。年營業額不到100億韓元的中小企業,不會作外部審計,這就使得財報可信度降低。加上缺乏成長潛能,則會計風險就會使潛在收購者卻步。
某些人建議可透過盡職調查來處理會計問題,但是盡職調查要耗費巨大成本及時間,增加買方的負擔。
專家指出,第三方繼任的成敗,最終是要看公司成長潛能。
資料來源:https://biz.chosun.com/en/en-industry/2025/08/06/IZDNZA72WJGV5EC5IXH2WDD5S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