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韓通過董事會改革法案,抑制財閥權力
這篇是2025年8月25日在The Investor網站的報導,為南韓國會最新趨勢。
由執政的共同民主黨提出的法案,以180票支持、2票棄權通過,反對派的國民力量議員抗議抵制。
在新法案下,資產超過2兆韓元的大型上市公司,須採累積投票制,且在排除控制股東後可選任的審計委員會成員數,由一位升至兩位。這些措施不在上個月兩黨已修正的內容。
累積投票制讓股東可以集中票數支持偏好的董事人選,提高小股東力量。同時,擴大審計委員會成員另外選任的上限,可抑制大股東對董事會監督的主導。
此法案是建立在七月的修正案上面,其擴大了董事對所有股東的受託義務,而且是現任李在明總統廣泛改革公司治理、處理韓國折價的眾多措施之一。
這個法案也會透過實施3%規定來強化董事會,其限制了大股東及相關人在選審計委員時,至多只有3%的投票權。
先前,這個僅限於內部董事,現在延伸到獨立董事。
立法者還同意要以「獨立董事」取代「外部董事」概念,提醒董事必須獨立於管理階層影響力之外。
南韓八大商業團體(包括Federation of Korean Industries、Korea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Korea Enterprises Federation及Korea International Trade Association)提出共同聲明,對此改革深表遺憾。
他們警告董事可能會過度在意股東情感及潛在訴訟,不敢作長期投資且把公司暴露在行動主義者倡議下。
一位匿名的業界高層說,「讓所有股東利益一致,十分困難。」
他們也批評缺乏保障機制,比如納入經營判斷法則,以保護忠實經營的董事免於被究責,並修訂韓國擴大的背信條款—過去讓高階經理人因經營決定而需負擔刑事責任。
這些團體表示,在少了輔助的保護機制,強化後的3%規定會引發這樣的風險—投機力量掌握住審計委員會。
資料來源:https://www.theinvestor.co.kr/article/10561416
(2)更嚴格的商法引發公司治理上的憂慮
這是Korea Joongang Daily在2025年8月26日對南韓修商法的報導,這篇挑聚焦於業界反應。
企業領導人警告,此次修商法可能會導致核心技術、敏感資訊外洩給在全球市場競爭的大公司。加上俗稱的3%規定,影響可能會更大。
這次修訂的幾個內容,加劇了公司管理權大幅弱化之憂慮。根據成均館大學法學院名譽教授Choi Joon-sun的推估,若公司有七席董事,大股東和相關人可能只能保有兩席。這就讓董事會可不考慮控制股東的意志。同時,共同民主黨還在討論第三次修法,強制要求停止庫藏股、減少其他防禦經營權的工具。
商業團體呼籲立法者要追求「平衡的立法,將負面效應降到最低」。他們也呼籲使用國際認可的工具來保護公司治理,包括雙重股權,給予控制股東更大的投票權和毒藥丸—經營權受威脅時,允許現有股東以較優惠價格買股。他們主張將商業判斷法則納入法規,並在必要時改變嚴格的背信條款,鼓勵大膽做決定。
資料來源:https://koreajoongangdaily.joins.com/news/2025-08-26/opinion/editorials/Stronger-Commercial-Act-raises-alarm-over-corporate-governance/2383474
(3)南韓立法者尋求諮詢性股東提案,強化盡職治理守則有效性
這是2025年9月1日在Chosun Biz網站刊載的報導。
南韓執政黨在國民大會上討論盡職調查守則,引發一些憂慮,這是該守則實施9年後,探討是否真正有效。專家集體表示,根本的限制讓主要機構投資人(像National Pension Service)無法積極參與改善所需的公司管理事宜。共同民主黨計畫要推動立法,在本會期引入諮詢性股東提案。
盡職治理守則是一份指導方針,鼓勵機構投資人(像退休基金、資產管理公司)以股東身份積極參與公司決策,以強化公司價值與長期營收,並確保對公眾、客戶的透明。
在9月1日共同民主黨議員、KOSPI 5000 Special Committee的Kim Nam-keun在國民大會舉辦了圓桌會議,其名為Exploring Ways to Improve and Activate the Stewardship Code。與會專家有National Pension Service、資產管理公司、研究機構以及金融主管機關,探討制度的當前狀態以及改善任務。
Truston Asset Management副總裁Lee Seong-won指出,「南韓的盡職治理守則造成機構投資人『理性冷漠』,即機構投資人身處各式的交易關係裡,從屬於金融控股公司或大公司者,會受到無形壓力去持有某公司或關係企業,限制了他們以股東身份自由議合之能力。」
National Pension Fund Management Office的主管Lee Seung-geun指出,雖然他們在2018年實施了盡職治理守則以強化股東權,但是公司關於合併、增資的模糊揭露,難以辨認真正目的是否要增強大股東的控制力。
對此,圓桌會議主持人Kim Nam-keun批評,「日本Government Pension Investment Fund (GPIF)的例子就是,與其他機構投資人一起改變公司的治理結構—針對獨立董事佔比不到三分之一的公司。」他還問,「有哪間公司是National Pension Service和其他機構投資人一起成功改變其治理結構的?以過去九年的模糊詞彙討論,不可能評估或提出改進建議的。」
專家建議,要克服機構的限制,並加上「胡蘿蔔與棒子」。
Capital Market Institute研究員Hwang Hyun-young建議,要強化報導及揭露系統,並釐清金融主管機關的監理權力,同時強調排除績效不佳機構的程序,並獎勵表現卓著的機構。
Economic Reform Institute的律師Noh Jong-hwa建議,修正法案調低股東提案門檻。他表示,「像National Pension Service之類的機構投資人,因為持股要求、股東提案的範圍等問題,面對到重大的實際限制,難以積極投入這些活動。我們需要引入類似於美國的『諮詢性股東提案』,大幅鬆綁範圍。」他還說,諮詢性股東提案也是李在明總統競選承諾之一。
根據圓桌會議的討論,共同民主黨計畫要擴大盡職治理守則之適用,並推動相關修法,包括引入諮詢性股東提案。
共同民主黨議員、也是KOSPI 5000 Special Committee的主席O Gi-hyung說,「日本成功增加公司價值政策的背後推手,就是治理和盡職治理守則之改善,而重點是,認識到股東才是管理階層真正的對話伙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